我不知道,中国第一个学英语的人到底是谁?是啊,一个自诩为疆土辽阔、帝王霸业伟大、文明悠长的国家,闭关锁国千年,向来只管给四邻蛮夷送去帝国威严的恩赐,怎会去学习“长毛人”的语言?又怎么可能派出学生漂洋过海求学西方呢?
然而,19世纪后的中国,国衰力微,宛如一头气喘吁吁的老牛被西方近代发达工业国家的蒸汽机车远远甩在历史跑道的后头。
1840年以来的鸦片战争、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更令清朝从此走向衰落。统治者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明白,中国如不图强求新,必会灭亡,于是,引进科技的洋务运动开始艰难起步。
容闳,这位中国清朝第一位赴美自费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才生,毕业后重返祖国,他立志以先进的西方文明改造中国,大胆上书曾国藩:
希望政府有组织地派出幼童留学生,系统地学习西方科技与文化,培养出新一代中国科技领路人!
一代重臣曾国藩读罢大喜,认定此为治国良药一贴,当即命容闳操办此事。
这次留学虽因保守势力从中作梗而中途夭折,但仍然培养造就了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科学技术人才,他们也是我们国最早系统学习英语的人。
随着清政府的继续衰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雄心,以“留学”和在国内开办“西学”的方式推动着英语的学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英语教育随着整个教育系统一起受到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跟前苏联的特殊政治关系,俄语一度成为中国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程,英语也被当作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随着中苏“兄弟”间反目成仇,俄语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随着中国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愿望,英语迅速取代了俄语曾经的位置,到了80年代初,英语成了决定中国人命运的“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且“身份和地位”已经跟传统两强——语文和数学,基本没有区别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的势头已经越来越强劲。 从1987年9月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年1月第一次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开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规模从10万多人逐步扩大到到2004年的1100多万人。在社会高标准、严要求之下,英语渐渐被“神”化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曾对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作过“花多少时间学英语”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0%的人“几乎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用来学英语。 放眼看去,中国的亿万人民学英语成本非常高,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学习外国语上花如此大的代价。由于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有人英语学好了,专业却落后了,母语水平也低得可怜。事实上,从学校教育乃至职业规定等全方位的“英语崇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们的民族教育。有专家指出,在国际化的潮流中,我们需要通过外语教育在民众中普及英语,并需要一批水平很高的英语人才。但是,普及化不等于“专业化”、“母语化”,我们更不能把自己改造成为一个像印度那样的“英语民族”。还有人认为,如果把本来是一种语言工具的英语上升到“唯英语论”的地步,便是走进了一个误区。这同国家的外语教育、用人政策和舆论引导等都有一定的因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定了新的《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着力推动中学进行英语课程改革。2005年2月底,中国教育部宣布对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重大改革,新办法将从2005年6月开始在180多所院校全面试点……